标题:潧zhēn
注解:潧水。出鄭國。鄭國謂周之鄭國,卽漢之新鄭也。鄭語曰:前華後河,右洛左濟,主芣騩而食溱洧。水經曰:潧水,出鄭縣西北平地。酈云:出鄶城西北雞絡隖下,東南流,左合𣸢水。又南,左會承雲山水。又東南,逕鄶城西,謂之桺泉水。又南,注於洧,世亦謂之爲鄶水也。今溱水在河南開封府密縣,東北流經新鄭縣西北,南流合洧水爲雙泊河,而洧盛溱涸矣。从水曾聲。側詵切。十二部。按曾聲則在六部。而經傳皆作溱,秦聲。鄭風騫裳涉溱,與豈無他人爲韵。學者疑之。玉裁謂說文、水經皆云潧水在鄭,溱水出桂陽。葢二字古分别如是,後來因鄭風異部合韵,遂形聲俱變之耳。《詩》曰:“潧與洧,方汍汍兮。”汍音丸藥之丸,各本作渙渙,今正。此鄭風文也。今毛詩作渙渙,春水盛也。釋文曰:韓詩作洹洹,音丸。說文作汎,音父弓反。按作汎父弓反,音義俱非,葢汍汍之誤。汍汍與洹洹同。漢志又作灌灌,亦當讀汍汍。皆水盛沄旋之貌。引此詩者爲潧字之證,知今經傳皆非古本。廣韵曰:詩作溱洧,誤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淩línɡ
注解:淩水。在臨淮。前志臨淮郡。後志爲下邳國。前志泗水國浚。應劭曰:浚水所出,入淮南。後志淩屬廣陵郡。水經注淮水篇:淮水,左逕泗水國南。淩水,出淩縣,東流,逕其縣故城東。而東南流,注於淮,是曰淩口。今江蘇徐州府宿遷縣縣東南五十里有淩城。淩水未詳。从水夌聲。力膺切。六部。廣韵曰:淩,歴也。今字今義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濮pú
注解:濮水。出東郡濮陽,南入鉅野。東郡濮陽,二志同。前志濮陽下曰:衞成公自楚丘徙此,故帝丘,顓頊虛。杜預曰:帝丘,昆吾氏因之,故曰昆吾之虛。今直𥛬大名府開州西南濮陽故城是也。鉅野,二志屬山陽郡。前志鉅𡐨下曰:大𡐨澤在北,兖州藪。卽西狩獲麟之所,爾雅十藪之一。今山東曹州府鉅野縣,漢舊縣也。自隨以後,濟流枯竭,大野漸微,元末爲河所決,河徙後遂涸爲平陸。濮水者,殷紂時師延作靡靡之樂,已而自沈之水也。前志陳畱郡封丘下曰:濮渠水首受泲,東北至都關入羊里水。水經注濟水篇言濮渠故瀆,自濟東北流爲高梁陂。又東逕匡城北。又東北逕酸棗縣故城南。又東逕蒲城北。又東逕韋城南。又東逕長垣縣故城北。又東分爲二瀆,北濮出焉。濮渠又東逕須城北。又東逕濮陽故城南。又東逕離狐縣故城南。又東逕葭密縣故城北。又東北逕鹿城南。又東與句瀆合,與濟同入鉅野。按酈所云,卽許所說文故道也。今濮河自河南封邱縣流徑長垣縣北,東明縣南。又東經開州東南,合洪河入山東濮州界,俗譌爲普河。方輿紀要曰:今濟絕河遷。濮水源流不可復考矣。从水僕聲。博木切。三部。牧誓、左傳之濮人、百濮,則在江漢之南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濼luò
注解:齊魯閒水也。春秋桓十八年:公會齊侯於濼。三經三傳皆同。杜曰:濼水在濟南歴城縣,西北入濟。水經注濟水篇曰:濟水,又逕盧縣故城北。又逕什城北。又東北,右會玉水。又東北,濼水入焉。水出歴城縣故城西南。春秋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於濼是也。俗謂之娥英水。合大明湖,歴水北流注於濟。齊乘曰:小淸河之在歴城者,卽古濼水。按今山東濟南府歴城縣小淸河源出縣西,東經章邱、鄒平、長山、新城,入靑州府高苑縣,至博與縣合時水入海。而章邱以下淤塞,濼水東北入大淸河。从水樂聲。盧谷切。古音在二部。經典釋文引說文匹沃反,此蓋音隱文也。玄應曰:凡陂池,山東名爲濼。匹博切。鄴東有鸕𪇔濼是也。幽州呼爲淀,音殿。按濼泊古今字,如梁山泊是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公會齊侯于濼。”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漷kuò
注解:漷水。在魯。春秋經襄十九年,取邾田,自漷水。公羊傳曰:其言自漷水何,以漷爲竟也。何言乎以漷爲竟,漷移也。何云:魯本與邾婁以漷爲竟。漷移入邾婁畍,魯隨而有之。諸侯土地本有度數,不得隨水。隨水有之,當坐取邑。水經注泗水篇曰:漷水,出東海合鄉縣,西南流入邾。又逕魯國鄒山東南而西南流,左傳所謂嶧山,詩所謂保有鳧嶧者也。又西南逕蕃縣故城南。又西逕薛縣故城北,夏車正奚仲之國也。又西至湖陸縣入於泗。按合鄉、蕃、薛故城皆在今山東滕縣。不云在魯邾婁之閒,徑云水在魯者,邾婁魯附庸,非敵,故立文如是。一統志曰:漷水源出滕縣東北百里述山,西流會諸泉水,逕縣南。又西會南梁河,入運河,舊名南沙河。西南流入泗,不與南梁會。自漕河東徙,遏其南流,乃北出趙溝,會南梁以入運河也。从水𩫩聲。苦郭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淨chénɡ
注解:魯北城門池也。公羊傳閔二年:桓公使高子將南陽之甲,立僖公而城魯。或曰:自鹿門至于爭門者是也。或曰:自爭門至于吏門者是也。魯人至今以爲美談,曰:猶望高子也。鹿門者,魯南城之東門。爭門者,魯北城之門。天子十二門,通十二子。諸侯大國當是九門,俟攷。淨者,北城門之池。其門曰爭門,則其池曰淨,从爭旁水也。廣韵曰:埩,七耕切。魯城北門池也。說文作淨,蓋古書有作埩門者矣,城北誤倒。从水爭聲。士耕切。十一部。又才性切。按今俗用瀞字,釋爲無垢薉,切以才性。今字非古字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濕tà
注解:濕水,出東郡東武陽,入海。東郡東武陽,二志同。今山東曹州府朝城縣縣東南有東武陽城是也。前志東武陽下曰:禹治漯水,東北至千乘入海,過郡三,行千二十里。過郡三者,東郡、平原、千乘也。水經曰:河水,又東北過高唐縣東。注云:河水於縣漯水注之。漯水上承河水於東武陽縣東南,而北逕武陽新城東。又逕東武陽故城南。又北逕陽平縣故城東。又北絕莘道城之西北。又東北逕樂平縣故城東。又北逕𦕼城縣故城西。又東北逕淸河縣故城北。又東北逕文鄉城東南。又東北逕博平縣故城南。又東北逕瑗縣故城西。又東北逕高唐縣故城東。又東北逕濕陰縣故城北。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。又東北逕崔氏城北。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。又東北逕建信縣故城北。又東北逕千乘縣二城閒。又東北爲馬常坈,亂河枝流而入於海。按此班、許所說故道也。河渠書:禹以爲河所從來者高,水湍悍,難以行平地,數爲敗,乃厮二渠以引其河。漢書音義曰:二渠,其一出貝丘西南,南折者也。其一則漯川。出貝丘者,王莽時遂空,唯用漯耳。玉裁謂濕水故瀆,今不可詳。从水㬎聲。它合切。七部。按日部𣊡讀若唫,此濕所以在七部也。漢隷以濕爲燥溼字,乃以漯爲泲濕字。累者,俗絫字,在十六部,於音殊遠隔也。桑欽云:出平原高唐。平原郡高唐,二志同。今山東濟南府禹城縣西南有高唐故城。左傳襄十九年、廿五年、昭十年、哀十年之高唐也。前志高唐下曰:桑欽言漯水所出。酈注河水篇云:按竹書、穆天子傳兩言濕水。尋其沿歴逕趣,不得近出高唐也。桑氏所言葢津流所出,次於是閒也。玉裁按:桑舉其源之近者耳。今禹城縣濕水已不可詳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泡pāo
注解:泡水,出山陽平樂,東北入泗。山陽郡平樂,見前志。志云侯國。泡水,東北至沛入泗。水經注泗水篇曰:黃溝,又東逕平樂縣。又東,右合泡水,卽豐水之上源也。水上承大薺陂,東逕貰城北。又東逕已氏縣故城南。又東逕卭城縣故城南。又東逕單父縣故城南。又東逕平樂縣,右合泡水。自下豐、泡竝得通稱。故地理志曰:平樂,泡水所出。又東逕豐縣故城南。又東逕沛縣故城南,於城南東注泗。地理志曰:泡水自平樂東北至沛入泗者也。按今泡河自今山東單縣流逕江蘇豐縣北。又東逕沛縣畍,循城東南,至泗亭驛而合於泗。从水包聲。匹交切。按今俗曰包河。古音在三部。又流貌也。或曰浮漚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菏ɡē
注解:菏水。在山陽湖陵南。各本水上衍澤字,陵下奪南字,今依尚書音義正。前志山陽湖陵下曰:禹貢荷水在南。濟陰郡下曰:萬貢荷澤在定陶東。水經曰:荷水,在山陽湖陸縣南。荷澤在濟陰定陶縣東。是豫州渮澤、徐州渮水,畫然二事。依水經及注,渮水雖源於渮澤,而與渮澤迥别。釋文於徐州引說文,水出山陽湖陵南,非渮澤也。今本說文淺人增澤,大誤矣。山陽郡湖陵,見前志。王莽改曰湖陸,光武仍曰湖陸,至章帝復湖陸之號。今山東兖州府魚臺縣東南六十里有湖陵故城,與江南沛縣接畍。前志湖陵下曰:禹貢浮於淮泗,通於荷。荷水在南。不但言荷水在南而必舉此禹貢文者,明此荷水非豫州及道沇水之荷澤也。水經曰:濟水,又東至乘氏縣西,分爲二。其一東南流者,過乘氏縣南。又東過昌邑縣北。又東過金鄉縣南。又東過東緍縣北。又東過方與縣北,爲荷水。又東過湖陸縣南,東入於泗水。酈氏云:尚書曰浮于淮泗,達于荷是也。按此經注所說故道,今多湮塞不可詳。《禹貢》:“浮于淮泗,達于菏。”不稱道渮澤沇水又東至於渮者,彼爲渮澤,此爲渮水,與班意同也。不言夏書言禹貢者,正襲班語也。尚書古文疏證曰:自淮而泗,自泗而渮,然後由渮入泲,以達於河,徐之貢道也。上文沇州浮于濟漯,達于河。次靑州便浮于汶,達于濟。不復言達于河。次徐州浮于淮泗,達于渮。不復言達于濟。至揚州則浮于江海,達于淮泗。且不復言達于渮。不復言者,蒙上文也,聖經之書法也。从水苛聲。古俄切。十七部。按當左形右聲,篆體取結搆乃似上艸下河耳。五經文字云:渮見夏書。古本亦作荷。玉裁謂古尚書、史記、漢書、水經注皆作荷,或是假借,或是字誤,不可定。而應劭曰尚書荷水,一名湖。韋注漢曰荷胡阿反。是則湖陵以荷水得名。荷與湖,語之轉。至若今史記、漢書,俗本尚書作浮于淮泗,達于河,皆誤字也。郡國志注譌作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泗sì
注解:泗水,受泲水,東入淮。地理志濟陰乘氏下曰:泗水東南至雎陵入淮,過郡六,行千一百一十里。又魯國卞縣下曰:泗水,出縣北,(三字依水經注補)西南至方與入泲,過郡三,行五百里。靑州川。出乘氏者,其遠源。出卞者,其近源。過郡三當作過郡二者,魯山、陽也。水經曰:泗水,出魯卞縣北山,西南過魯縣北。又西過瑕丘縣,東屈,從縣東南流,漷水從東來注之。又南過平陽縣西。又南過高平縣西,洸水從西北來流注之。又南過方與縣東,渮水從西來注之。又屈,東南過湖陸縣南,涓涓水從東北來流注之。又東過沛縣東。又東南過彭城縣東北。又東南過呂縣南。又東南過下邳縣西。又東南入於淮。此舉卞縣以下所經二郡也。卞縣,今山東兖州府泗水縣縣東五十里卞故城是也。許不言水所出,但云受泲水,則又舉其源之至近者也。水經言濟水又東過湖陸縣南,東入於泗水。前志泗水至方與入泲。一謂濟入泗。一謂泗入泲。酈氏泗水篇注云:泗濟合流。故地記或言濟入泗,泗亦言入濟,互受通稱。故地理志有南梁水入濟之文。玉裁謂、許言泗受濟水,則與班殊,與水經合也。今泗水出縣東陪尾山,西流逕曲阜北八里。又西南流,逕滋陽縣東五里,轉南流,與曲阜縣之沂水合,入金口閘。又南流,逕鄒縣西南五十里。又南至濟寧州天井閘,入運河。禹貢錐指曰:泗水自泗水縣歴曲阜、滋陽、濟寧、鄒縣、魚臺、滕縣、沛縣、徐州、邳州、宿遷、桃源,至淸河縣入淮,此禹跡也。今其故道自徐州以南悉爲黃河所占。一統志引志云:金口之堰修,而泗水盡入於漕。从水四聲。息利切。十五部。按毛詩傳曰:自目曰涕。自鼻曰泗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洹huán
注解:洹水,在齊魯閒。齊當依水經注所引說文、字林作晉。左傳成七年,聲伯夢涉洹。杜曰:洹水出汲郡林慮縣,東北至魏郡長樂縣入淸水。水經曰:洹水,出上黨泫氏縣,東過隆慮縣北。又東北出山,過鄴縣南。又東過内黃縣北,東入於白溝。林慮縣卽隆慮縣。今河南彰德府林縣是其地也。今洹水自山西長子縣流入,經林縣東北流,經安陽縣北,又東流經内黃縣西北入衞河。水道提綱曰:衞河又東北經彰德府治安陽縣東南畍,有洹河自西北來會,其南岸卽内黃縣西境也。水經之白溝,今衞河在内黃者皆卽淇水。許當云在晉衞之閒。云在晉魯閒者,魯衞相近,以魯聲伯夢涉而云也。从水𠄢聲。羽元切。十四部。玉篇曰:汍同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灉yōnɡ
注解:河灉水也。也字依水經注補。水經曰:瓠子河,出東郡濮陽縣北河。酈云:尚書雝沮會同。爾雅曰:水自河出爲灉。許愼曰雝者,河雝水也。是酈意以瓠子河爲尚書之雝也。按自河出爲灉,濟爲濋,汶爲灛,洛爲波,漢爲潛,淮爲滸,江爲沱,濄爲洵,潁爲沙,汝爲濆,見於釋水。其見於說文者,則沱也,潛也,灉也,洵也。河之别爲灉,如江之别爲沱。沱非一沱,則灉亦非一灉。凡首受河之水皆可名之矣。在宋。說者以汳水當之。从水雝聲。於容切。九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澶chán
注解:澶淵水也。也字今補。在宋。春秋經襄二十年:盟于澶淵。三十年:會于澶淵,宋災故。杜曰:澶淵在頓丘縣南,今名䋣汙。此衞地,又近戚田。按頓丘,今直隷大名府淸豐縣縣西南二十五里頓丘故城是也。澶淵卽䋣水,在河南彰德府内黃縣縣東二十六里。史記廉頗拔魏䋣陽,漢置縣,屬魏郡。應劭曰:在䋣水之陽也。張晏曰:其畍爲䋣淵。按䋣與澶㬪韵,汙與淵雙聲。䋣陽故城在今内黃縣東北二十七里。實衞地而云在宋者,葢以春秋書宋災故而云然,未爲宷也。○又按澶淵,高氏士奇春秋地名攷爲詳。从水亶聲。市連切。十四部。吳都賦注曰:澶恬,安流貌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洙shū
注解:洙水,出泰山葢臨樂山,北入泗。泰山郡葢,二志同。今山東沂州府沂水縣縣西北七十里有葢城是也。前志葢下曰:臨樂于山,洙水所出,西北至葢入池水。水經曰:洙水,出泰山葢縣臨樂山,西南至卞縣入於泗。按此條水經與志迥殊。志云臨樂于山者,謂勃海郡臨樂縣之于山也。泝其源而言。故下文云至葢,非謂洙出葢也。而經、注皆𠜂于字,謂臨樂爲葢縣山名,其亦誤矣。池,注引作泗,云或作池,葢字誤。夫經、注皆云泗水出卞縣,不云出葢縣。又皆云洙水至卞入泗,不云至葢入泗。然則卽改池爲泗,亦於水道不合。安知班時無池水。抑或不知何字之誤,而竟作泗字也。杜預釋例云:出魯國東北,西南入沇水,下合泗,乃作沇字,俟攷。葢洙水在班時已非古道,故其書法不同他水。至桑、酈時更昧於臨樂之源,乃誣班爲出葢。觀春秋莊九年浚洙,知其易湮也。許亦云出泰山葢臨樂山,北入泗,恐非許氏原文,淺人用水經改竄之。今洙水在曲阜縣北四里,上不得其源,下流不入泗而入沂,又迥非酈氏之舊,葢以湮没而以是冒之耳。从水朱聲。市朱切。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沭shù
注解:沭水。出靑州浸。出下有奪文。集韵、類篇徑𠜂浸字,非是,當補琅邪東莞南入泗七字。周禮:靑州,其浸沂、沭。注云:沭出東莞。前志琅邪郡東莞。術水南至下邳入泗,過郡三,行七百一十里。靑州浸。東莞,今山東沂州府沂水縣治西北東莞故城是也。水經曰:沭水,出琅邪東莞縣西北大弁山,東南過其縣東,又東南過莒縣東,又南過陽都縣東,入於沂。酈曰:舊瀆入泗,非入沂也。今沭水出沂水縣北臨朐縣南之沂山,東南流徑莒州東。又西南流徑蘭山縣東。又南徑郯城縣東。又西南流,入江南沭陽縣畍,分爲二派。下流入海,迥非舊道矣。从水术聲。食聿切。十五部。前志作術,云靑州浸。其所據職方當如是作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沂yí
注解:沂水。出東海費東,西入泗。東海郡費,見前志。春秋魯季氏邑。今山東沂州府費縣縣西北二十里費故城是也。職方氏曰:靑州,其山鎭曰沂山。其浸沂、沭。鄭曰:沂山,沂水所出也,在葢。前志泰山郡葢下曰:沂水出。水經曰:沂水,出泰山葢縣艾山。許云出東海費東。說乖異者,葢沂山卽東泰山。是山盤回數縣。今沂水出沂水縣之雕厓山,卽沂山西峯也。又西北接大弁山,卽沭水所出也。前志曰:沂水南至下邳入泗。水經曰:沂水,出泰山葢縣艾山,南過琅邪臨沂縣東。又南過開陽縣東。又東過襄賁縣東,屈從縣南,西流。又屈南過郯縣西。又南過良成縣西。又南過下邳縣西南,入於泗。許云西入泗,疑當作南入。然酈善長所據已作西矣。今沂水出雕厓山,東南流逕沂水縣西。又南流逕蘭山縣東。又南流逕郯城縣西。又南流入江南邳州畍。从水斤聲。魚衣切。古音在十三部。按漢人多以爲圻堮之圻。一曰沂水,出泰山葢。此卽班、鄭、水經之說也。許分爲二說,則不謂雕厓山卽沂山矣。如渭下之謂渭首亭與鳥鼠山爲二說。靑州浸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洋xiánɡ
注解:𣴱水。出齊臨朐高山,東北入鉅定。齊郡臨朐,後志作齊國臨朐。今山東靑州府臨朐縣其地也。前志臨朐下曰:石膏山,洋水所出,東北至廣饒入鉅定。水經注巨洋水篇曰:巨洋水,又逕臨朐縣故城東。又東北逕委粟山。又東北,洋水注之,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澗口,東南逕逢山祠西。又東南歴逢山下,卽石膏山也。巨洋水,又東北逕劇縣故城西。又東北逕益縣故城東。又東北積而爲潭,枝津出焉,謂之百尺溝,西北流注於巨淀。又東北逕壽光縣故城西。又東北注於海。按班、許曰洋水,卽水經及注之巨洋水也。班、許以出臨朐石膏山者爲正源耳。許云高山,卽石膏山也。前志齊郡有廣饒、鉅定二縣。馬車瀆水首受鉅定。然則鉅定本水名,因以爲縣名。定淀古今字。魏都賦張注曰淀者,如淵而淺是也。廣饒、鉅定故城皆在今山東靑州府樂安縣境。今樂安縣東北四十里淸水泊,卽古鉅定湖。巨洋水今曰瀰河,源出今臨朐縣南沂山西麓,北流逕臨朐縣東。又北歴益都縣。又東北流逕壽光東。又東北會黑塚泊,入於海。今南陽水亦名長沙水,源出益都縣西南石膏山,東北至城西,折而東,繞城北,又東流入瀰河。从水𦍋聲。似羊切。十部。按毛詩衞風傳曰:洋洋,盛大也。魯頌傳曰:洋洋,衆多也。讀與章切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濁zhuó
注解:濁水。出齊郡。上文不言郡。此字葢淺人增之。厲嬀山,東北入鉅定。厲當作廣,嬀當作爲,皆字之誤。齊郡廣,見前志。後志作齊國廣。今山東靑州府益都縣縣西南四里有廣縣故城是也。前志廣下曰:爲山,濁水所出。東北至廣饒入鉅定。水經注曰:淄水,又東北逕廣饒縣故城南。又東北馬車瀆水注之,水首受巨淀。淀卽濁水所注也。呂忱曰:濁水,一名溷水。出廣縣爲山,一名冶嶺山。東北流逕廣固城西,城在廣縣西北四里。又東北流逕堯山東。又東北流逕東陽城北,合陽水,卽長沙水也。又北逕臧氏臺西。又北逕益城西。又北流注巨淀。今北陽水源出益都縣西南九迴山,卽古爲山,東北流逕城北。又東北逕壽光縣四十里。又北入淸水泊,卽古濁水也。从水蜀聲。直角切。三部。按濁者,淸之反也。詩曰:涇以渭濁。又曰:載淸載濁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漑ɡài
注解:漑水。出東海桑瀆覆甑山,東北入海。東當作北,瀆當作犢,皆字之誤也。北海郡桑犢,見前志。今山東萊州府濰縣有桑犢故城,水經注之桑犢亭也。前志桑犢下云:覆甑山,漑水所出。東北至都昌入海。今濰縣東南四十里漑源山,卽覆甑山也,水經注亦謂之塔山。寰宇記曰:天寶六載勅改爲漑源山。今漑水自漑源山北流至昌邑縣境入海,卽東虞河也,亦曰東丹河。从水旣聲。古代切。古音在十五部。按多借爲濯摡字。一曰灌注也。此依韵會本。注下曰灌也。𣵽下曰漑灌也。洞簫賦:迴江流川而漑其山。李注引說文漑猶灌也,與今本異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濰wéi
注解:濰水。出琅邪箕屋山,東入海。琅邪郡箕,見前志。故城當在今山東沂州府莒州境。前志箕下云:禹貢維水,北至都昌入海,過郡三,行五百二十里,兖州𡩻也。水經曰:濰水,出琅邪箕縣濰山,東北過東武縣西。又北過平昌縣東。又北過高密縣西。又北過淳于縣東。又東北過都昌縣東。又東北入於海。按屋山在今莒州西北九十里。水經注曰:濰山屋山及淮南子云出覆舟山,實一山也。今濰水出莒州西東北箕屋山,東南流入靑州府諸城縣畍,逕萊州府高密縣畍。又北逕安邱縣東。又北流,入萊州府昌邑縣畍。又東北入海,曰淮河口,與古水道合。漢都昌城在今昌邑縣西。徐州浸。徐當作兖。職方氏:河東曰兖州其浸盧維。鄭云。盧維當爲雷雍。班志則云維,兖州浸,不改字也。許云兖州浸亦同。《夏書》曰:“濰湽其道。”許水部無湽字。此湽葢俗加水旁耳。周禮作葘。漢志作,古字也。濰甾其道。禹貢靑州文。从水維聲。以追切。十五部。按地理志述禹貢作維,今版本作惟,誤。琅邪箕下云:禹貢維水蒙上文言也。其靈門下、橫下、折泉下皆作淮,則轉寫之誤。葢班从今文尚書作維,許从古文尚書作濰。左傳襄十八年作維,音義曰:本又作濰。今山東土語與淮同音,故竟作淮字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浯wú
注解:浯水。出琅邪靈門壺山,東北入濰。琅邪郡靈門,見前志。今山東沂州府莒州州北百二十里有靈門城。前志靈門下曰:壺山,浯水所出。東北入淮。淮當作維,字之誤也。水經注曰:濰水,又北逕平昌縣故城東。又北浯水注之。水出浯山,世謂之巨平山。許愼言水出靈門山。世謂之浯汶矣。其水東北逕姑幕縣故城東。又東北逕平昌縣故城北。又東北流,注於濰水。今浯水自莒州流入諸城縣畍,東北流,逕安丘縣東南入濰水。从水吾聲。五乎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汶wèn
注解:汶水。出琅邪朱虛東泰山,東入濰。琅邪郡朱虛,見前志。後志屬北海國。今山東靑州府臨朐縣東六十里有朱虛故城。前志朱虛下云:東泰山,汶水所出。東至安丘入維。水經曰:汶水,出朱虛縣泰山,北過其縣東。又北過淳于縣西。又東北入於濰,謂之東汶水,以别於禹貢汶水也。按東泰山卽封禪書黃帝封東泰山,今沂山是也。今東汶河源出臨朐縣南沂山東北谷,東流近穆陵關,折東北流數十里,折東流百五十里,至安邱縣西南境,折東北流經縣城西北。又東流數十里與濰水會。从水文聲。亡運切。十三部。按二汶水在齊。漢人崏山崏江字作汶山汶江,以古音同讀如文之故,謂之假借可也。考工記:貉踰汶則死。淮南子同。鄭云:汶水在魯北。酈注以入汶水篇。考工記多齊語,則謂入泲之汶無疑也。殷敬順𠛝爲異說,殊非是。桑欽說:汶水出泰山萊蕪,西南入泲。此謂禹貢汶水也。上文渭水、𤂽水、沂水皆舉别說,皆謂一水而說源有不同也。此則畫然二水,源流皆異。泰山郡萊蕪,二志同。前志萊蕪下曰:原山,禹貢汶水出。西南入泲。桑欽所言。水經於濟水曰:又東北過壽張縣西畍安民亭南,汶水從東北來注之。於汶水曰:又西南過壽張縣北。又西南至安民亭入於濟。按舊泲水合汶於安民亭,今東平州西南十里安山鎭卽古亭也。今汶水出今山東泰安府萊蕪縣東北七十里之原山,亦名馬耳山。西南流經縣城西北。又經泰安府南境。又經寧陽縣北境,至汶上縣北之戴村壩。又經汶上西南境之南旺,分流南北。南流者四分以接徐沛,北流者六分以接臨淸。自明永樂中宋禮開會通河以及國朝運河皆全資汶水,而入泲之故道湮矣。前志朱虛下但云汶水,萊蕪下則云禹貢汶水。然則出朱虛入濰者,非禹貢汶水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治chí
注解:治水。出東萊曲城陽丘山,南入海。城當作成,字之誤也。東萊郡曲成,二志同。今山東萊州府掖縣東北六十里有曲成故城。前志曲成下曰:陽丘山,治水所出。南至沂入海。按沂字疑誤。一本作至臨沂,尤誤。當作計斤二字。今掖縣東南三十里有陽邱山,亦名馬鞍山。今治水名小沽河,自掖縣馬鞍山南流至平度州東南,與出登州府黃縣之大沽河合流,逕卽墨,至膠州之麻灣口入海。一統志曰:左傳昭二十年:姑尤以西。杜注:姑水、尤水皆在城陽郡,東南入海,齊乘。姑卽大沽河,尤卽小沽河。玉裁謂:尤古音讀如貽,與治同在第一部。齊乘之言可信也。从水台聲。直之切。一部。按今字訓理,葢由借治爲理。〖注〗乿,古文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寖jìn
注解:濅水。出魏郡武安,東北入呼沱水。魏郡武安,二志同。今河南彰德府武安縣縣西南五十里有武安城。前志武安下曰:𣼡水東北至信都國東昌入虖池河,過郡五,行六百一十里。从水𡩠聲。子鴆切。七部。按沈浸、浸淫之字多用此。𥛬作浸。𡩠,籒文𡪢。見宀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湡yú
注解:湡水。出趙國襄國之西山,東北入濅。趙國襄國,二志同。今直隷順德府郉臺縣西南有襄國故城。商祖乙遷於郉,周時郉國皆在此。前志襄國下曰:西山,渠水所出。東北至廣平國任縣入𣼡。按渠水當是湡水之譌。一統志曰:灃河源出郉臺縣東南,東流逕南和縣西南。又東北逕任縣東,至隆平縣入胡盧河,卽百泉水也。方輿紀要曰:百泉水,葢卽灃河之上源。引志云百泉水,一名湡水,又名鴛鴦水,隋志以爲㴲水也。鴛鴦水在南和縣西,見魏都賦注。从水禺聲。噳俱切。古音在四部。顏師古音藕。又音牛吼反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㴲sī
注解:㴲水,出趙國襄國,東入湡。前志襄國下云:又有蓼水、馮水。皆東至廣平國朝平入湡。按馮水當是㴲水之譌,字之誤也。廣平國南和下云:列葭水東入㴲。葢湡㴲二水今不可别矣。㴲入湡,湡入浸,浸入虖沱。虖沱移徙不常,故道今不可攷。水經注虖沱篇佚。从水虒聲。息移切。十六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渚zhǔ
注解:渚水。在常山中丘逢山,東入湡。常山郡中丘,見前志。中丘下云:逢山長谷,諸水所出。東至張邑入濁。按諸當作渚,濁當作湡,皆字之誤也。張邑卽廣平國之張也。中丘、渚水俟攷。从水者聲。章與切。五部。《爾雅》曰:“小州曰渚。”釋水文:州、洲,古今字。召南傳曰:渚,小洲也。水岐成渚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洨xiáo
注解:洨水。出常山石邑井陘,東南入于泜。于,衍字也。常山郡石邑,見前志。井陘,謂石邑之井陘山也。今直隷正定府獲鹿縣縣西南有石邑城,戰國時趙邑也。前志石邑下曰:井陘山在西,洨水所出。東南至廮陶入泜。井陘縣下應劭注曰:井陘山在南。然則井陘縣在石邑之西。井陘山在石邑西南,井陘縣南也。井陘山之東南則石邑地也。今洨河出獲鹿縣南,東流逕欒城縣西。又南入趙州畍。舊志云:下流至寧晉縣,注於胡盧河,上源四泉交合,故謂之洨也。从水交聲。下交切。二部。師古曰:音效,又音爻。𨙶國有洨縣。沛國洨,見後志。前志作沛郡洨凡言有者,皆别於上文之義。應劭云:洨縣,洨水所出,南入淮,是别一洨水也。師古曰:音肴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濟jǐ
注解:𣺴水。出常山房子贊皇山,東入泜。常山郡房子,見前志。後志云:常山國房子。今直隷正定府贊皇縣是其地。前志房子下曰:贊皇山,石濟水所出。東至廮陶入泜。後志曰:贊皇山在縣西南六十里,濟水所出。按此水名與四瀆之泲字各不同,而經傳皆作濟。風俗通遂誤以常山房子之水列入四瀆,而云廟在東郡臨邑縣,豈知班志臨邑下云有泲廟,字固作泲乎。今本前志石濟水,石字疑衍。以說文、風俗通、後志正之,皆不當有石字。一統志曰:舊志云槐水出黃沙嶺,流經贊皇縣西北十里,入元氏縣畍,合泜水。又東南歷高邑、柏鄉、達寧、晉縣,入胡盧河,卽古大陸澤。玉裁謂槐水卽古濟水也。贊皇山在今贊皇縣西南。从水齊聲。子禮切。十五部。今字以爲濟渡字。〖注〗㴉、泲,古文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泜chí
注解:泜水。在常山。前志常山郡元氏下曰: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窮泉谷,至堂陽入黃河。按沮當作泜。北山經注云:今泜水出中丘縣西窮泉谷,東注於堂陽縣,入於漳水。以郭正班,知沮爲字之誤。風俗通云:濟水出常山房子贊皇山,東入沮。此亦泜譌作沮也。由書氐作互,遂譌且耳。班志入黃河亦當依郭作濁漳。攷水經注濁漳過堂陽縣,而河水不徑堂陽。元和志曰:泜水在贊皇縣西南二十五里,卽韓信斬陳餘處。今泜水在元氏縣,源出封龍山,東南流經縣西南六十里紙屯村,入槐河。泜與濟互受通稱。从水氐聲。直尼切。十五部。按蘇林音祗,晉灼音邸,師古音脂。又丁計反,兼用二音也。司馬貞曰:今俗呼此水音如邸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濡rú
注解:濡水。出涿郡故安,東入淶。淶,各本作漆涑二字,今正。戴先生曰:易水篇注云:許愼曰:濡水入淶。淶卽巨馬之異名,與巨馬河注巨馬河卽淶水也正合。今水經注淶譌深,說文淶譌漆涑二字,皆字之誤耳。涿郡故安,二志同。今直隷易州州東南有故安故城是。戰國時燕與趙易土,燕以武陽與趙,卽此也。前志故安下曰:閻鄉,易水所出。東至范陽入濡。并州寖。濡水亦至范陽入淶。今本漢志脫濡字。師古謬爲之注,非也。水經注易水篇曰:易水,逕范陽縣故城南。又東與濡水合。水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谷,東流與源泉水合。又東南流逕樊於期館西、荆軻館北。又東逕武陽城西北。又東逕紫池堡。又東得白楊水口。又東合檀水。又東南流於容城縣西北、大利亭東南合易水,而注巨馬水也。故地理志曰:易水至范陽入濡。又曰:濡水合渠。許愼曰:濡水合淶。淶渠二號,卽巨馬之異名。按酈引濡水入渠,卽濡水亦至范陽入淶之句也。今本作淶,酈本作渠,今勝酈本。酈有濡字,則又酈本勝今。凡書之當參伍以求其是者如此。濡水今在易州北,卽北易水也。東南入保定府定興縣界爲沙河。一曰東南流入容城縣境。从水需聲。人朱切。五部。按左傳昭七年,盟於濡上。釋文云:說文女于反,是音隱舊說。此水𣃔不作乃官反也。師古注漢書於故安下云濡乃官反。殊誤。漁陽郡白檀下,濡水出北蠻夷中,遼西郡肥如下,玄水東入濡水,濡水南入海陽。此則酈注濡水篇所謂濡難聲相近,今謂之灤河者音乃官反是矣。其字葢本作渜,譌而爲濡。○今字以濡爲霑濡,經典皆然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灅lěi
注解:灅水。出右北平俊靡,東南入庚。俊,各本作浚,今依二志作俊。右北平俊靡,二志同。今直隷順天府遵化州州西北有俊靡故城是。前志右北平無終下曰:浭水,西至雍奴入海。俊靡下曰:灅水,南至無終,東入庚。浭與庚,一字也。水經注鮑丘水篇曰:鮑丘水,北逕雍奴縣東。又東庚水注之,水出名右北平徐無縣北塞中,而南流得黑牛谷水。又西南流,灅水注之,水出右北平俊靡縣,東南流與溫泉水合。又東南逕石門峽。又東南流,謂之北黃水。又屈而南爲南黃水。又西南逕無終山,藍水注之。又西南入於庚水,庚水又南逕北平城西,而南入鮑丘水,鮑丘水又東,巨梁水注之。鮑丘水至雍奴縣北屈,東入海。歙程氏瑤田通藝錄曰:今灅水自遵化州西北四十五里鮎魚石關外入口,東經溫泉。酈所謂與溫泉水合也。又東迆南十五里曰水門口。酈所謂石門峽也。又西南入棃河。棃河卽庚水也。庚水旣得灅水,又稍西而淋河南入之。淋河,酈所謂藍水也。鮑丘水今之潮河也。潮河合泃水、庚水東流,有還鄉河西南入之。酈所謂巨梁水也。流俗多誤,以古正之如此。灅棃一聲之轉,灅水俗呼棃河。因使所入之庚水冒稱棃河,而巨梁河冒稱庚水。从水壘聲。力軌切。十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沽ɡū
注解:沽水,出漁陽塞外,東入海。漁陽下當有縣字。說見邑部。漁陽郡漁陽,二志同。今直隷順天府密雲縣縣西南三十里漁陽故城是也。前志漁陽下曰:沽水出塞外,東南至泉州入海,行七百五十里。水經曰:沽河從塞外來,南過漁陽狐奴縣北,西南與濕餘水合爲潞河。又東南至雍奴縣西爲笥溝。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淸河合,東入於海。淸河者,派河尾也。按凡曰出某縣塞外,某縣徼外,某縣某方蠻夷中者,皆言其來之遠,不可得其地名,故系之某縣也。此云漁陽塞外,則非出漁陽矣。今直隷之白河,卽沽河也。白河遠出宣化府獨石口之獨石水,合赤城水、龍門水東南流,逕密雲縣西,與潮河合。潮河,古鮑丘水也。旣得潮河,西南逕懷柔縣東南,南經順義縣東,至通州城北東南三面,俗稱古潞水。又南逕舊漷縣西。又逕香河縣西南。又東南逕武淸縣東。又東南入天津縣畍,合諸大川由直沽入海,與酈注所述不甚異。程氏瑤田曰:俗謂沽水及酈注之獨固門漁水蠃山皆在今之薊州者,繆甚。玉裁謂方輿紀要謂漢漁陽在今薊州,亦大繆。从水古聲。古胡切。五部。今字以爲沽買字。伐木鄭箋曰:酤,買也。字从酉。〖注〗夃,古文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沛pèi
注解:沛水。出遼東番汗塞外,西南入海。番音盤。汗音寒遼東郡番汗,二志同。今奉天府遼陽州,漢遼東郡治也。番汗未聞。前志番汗下曰:沛水出塞外,西南入海。沛水亦未聞。从水巿聲。普葢切。十五部。今字爲顚沛,跋之假借也。大雅蕩傳曰沛,拔也是也。拔當作跋。又本部渿下云沛之也,卽孟子沛然莫之能禦意。葢勃然之假借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浿pèi
注解:浿水。出樂浪鏤方,東入海。樂浪音洛郞。樂浪郡鏤方,二志同。鏤方未聞。前志樂浪郡浿水縣下曰:浿水西至增地入海。水經曰:浿水出樂浪鏤方,東南過臨浿縣,東入於海。酈按漢志是,說文及水經非也。酈云其水西流,逕故樂浪朝鮮縣,卽樂浪郡治,而西北流。故地理志曰:浿水西至增地縣入海。浿水今朝鮮國之大通江,在平壤城北。平壤城卽古王險城,漢之朝鮮縣也。隋書曰:平壤城南臨浿水。从水貝聲。普拜切。十五部。一曰出浿水縣。此卽前志說也。浿水縣未聞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瀤huái
注解:北方水也。北山經曰:獄法之山,瀤津之水出焉。从水褱聲。戶乖切。十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㶟lěi
注解:㶟水。出鴈門陰館絫頭山,東入海。沈約宋書曰:陰館,前漢作觀,後漢、晉作館。按今前書不作觀,葢淺人改也。鴈門郡陰館,二志同。今山西代州州北四十里陰館城是,在句注陘北。絫頭山在今朔州代州之閒。前志陰館下曰:絫頭山,治水所出。東至泉州入海,過郡六,行千一百里。水經曰:㶟水,出鴈門陰館縣,東北過代郡桑乾縣南。又東過涿鹿縣北。又東過出山,過廣陽薊縣北。又東至漁陽雍奴縣西入笥溝。按治水、㶟水異名同實。武五子傳作台水,台卽治也。前志代郡且如下:于延水出塞外,東至廣寧入治。(今本無廣)平舒下:祁夷水北至桑乾入治。小顏本治皆譌沽。姑故二音,其繆甚矣。酈云:地理志于延水東至廣寧入治,非是。謂于延逕廣寧故城南,又逕茹縣故城北,又逕鳴雞山西,又逕且居縣故城南,乃後注於㶟水。不當云在廣寧入治也。新挍水經注改治作沽,不免誤會。今直隷永定河卽桑乾河,卽古㶟水也。源出山西朔州馬邑縣洪濤山,會灰河,經馬邑縣、山陰縣、應州、大同府、渾源州、陽高縣、天鎭縣、廣靈縣、蔚州,入直隷畍,經西寧縣、懷安縣、保安州、懷來縣、昌平州、宛平縣、良鄉縣、固安縣、永淸縣、霸州、天津府,至大沽,北入於海。从水纍聲。力追切。十五部。按此篆疑當是從水絫聲。其山曰絫頭山,故其水曰〈氵絫〉水。今字絫作累,又與纍相亂。水經注作濕水者〈氵絫〉作漯乃又譌濕也。〈氵絫〉餘水亦譌作濕餘。又或譌作溫餘。一曰治水也。各本作或曰,今依集韵、類篇作一曰,謂㶟水一名治水,見漢志。酈氏亦云一曰治水。師古曰:治,弋之反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𣻐jū
注解:𣻐水。出北地直路西,東入洛。北地郡直路,見前志。今未聞。前志直路下曰:沮水出東,西入洛。水經曰:沮水,出北地直路縣,東過馮翊祋祤縣北,東入於洛。按前志當云出西,東入,今本誤倒。洛者,上文出北地歸德北夷界中東南入渭之水也。酈注謂沮水下流合銅官,注鄭渠,而東入洛。自鄭渠湮廢,沮水故道難考矣。今沮水出陜西鄜州中部縣西北子午山,東流經駱駝岡翟道山南,俗曰沮水,有子午河自西來會。又東有慈烏河西南來會,東南流經縣城南。又東稍北三十餘里入洛河。葢非班、許、水經所謂也。禹貢道渭自鳥鼠同穴,東會于灃。又東會于涇。又東過漆沮,入于河。尚書某氏傳云:漆沮,一水名。亦曰洛水。水經:渭水又東過華陰縣北。注云:洛水入焉。闞駰以爲漆沮之水也。是則洛水之下流,古稱漆沮。炳焉可信。尚書傳云:漆沮,一水名。亦曰洛水。正義申之曰:孔以爲洛水一名漆沮,文理甚明。言一水名者,正恐人疑爲二水也。今版本皆作二水名。然則亦曰洛水者,謂漆乎,謂沮乎。不可通矣。若周頌傳云漆沮,岐周之二水也。此言涇西之漆沮爲二水,以别於涇東之漆沮爲一水。雅頌皆舉涇西之二水,禹貢舉涇東之一水,各不同也。酈曰:濁水入沮至白渠,俗謂之漆水,又謂之爲漆沮水。此洛水所以得名漆沮與。从水虘聲。側加切。古音在五部。子余切。與出漢中房陵之沮各字。漢書、水經不别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泒ɡū
注解:泒水。起鴈門葰人戍夫山,東北入海。葰人縣,後志無。前志屬太原郡。此屬鴈門者,二郡境相接,容有改屬也。葰如淳音瑣。師古音山寡反。史記周勃、樊噲二傳作靃人,左傳襄十年之霍人也。今山西代州繁峙縣縣南有葰人故城。戍夫山,卽泰戲之山也。北山經曰:泰戲之山,虖沱之水出焉。而東流注於漊水。郭云:今虖沱水出鴈門鹵城縣南武夫山。李吉甫曰:泰戲山,一名武夫山,在繁峙縣東南,虖沱水出焉。通典:虖沱水出繁峙縣東南泒阜山。明統志謂之小泒山、大泒山。然則戍夫卽武夫,卽泰戲也。泒水卽虖沱之源也。从水瓜聲。古胡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滱kòu
注解:滱水。起北地靈丘,東入河。北地當作代郡。前志曰:代郡靈丘。今山西大同府靈邱縣東有靈丘故城。靈丘下曰:滱水東至文安入大河,過郡五,行九百四十里。水經曰:滱水,出代郡靈丘縣高氏山,東南過廣昌縣南。又東南過中山上曲陽縣北,恒水從西來注之。又東過唐縣南。又東過安憙縣南。又東過安國縣北。又東過博陵縣南。又東北注於易。今直隷唐河,卽古滱水也。出大同府渾源州南。今翠屏山,卽古高氏山。東南流入靈邱縣。又東南流入直隷易州廣昌縣界,由倒馬關流入,逕完縣西北、唐縣西南界。又東南過定州,入慶都縣南界。又逕祁州南。會沙滋二水。又東北逕博野,蠡二縣南。又東北逕高陽縣東。又北逕安州東,入白洋淀。一統志曰:據水經注,葢滱水故道本由今淸苑縣東南與濡博諸水合流注易,後徙而東,不入縣境。按前志入大河,有誤。大河之名亦非志所有。从水寇聲。苦候切。四部。滱水卽漚夷水,漚當作嘔。幷州川也。職方氏:幷州,其川虖池,嘔夷。鄭曰:嘔夷,祁夷與。出平舒。按前志平舒下云:祁夷水北至桑乾入治。(治卽㶟,今本作沽,誤。)今出大同府廣靈縣之壺流河也,與靈丘之滱河劃然二事。班云滱河幷州川,是亦謂滱卽嘔夷,爲許所本。古寇聲、區聲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淶lái
注解:淶水。起北地廣昌,東入河。北地當作代郡。代郡廣昌,見前志。後志屬中山國。今直隷易州廣昌縣縣北有廣昌故城。職方氏曰:幷州,其浸淶、易。鄭云:淶出廣昌。前志廣昌下曰: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,過郡三,行五百里。幷州浸。水經曰:巨馬河,出代郡廣昌縣淶山。巨馬河卽淶水也,東過逎縣北。又東南過容城縣北。又東過勃海東平舒縣東,入於海。酈云:巨馬水於東平舒北,南入於滹沱,而同歸於海也。今淶水一名巨馬河,源出廣昌縣南東,流轉南,逕易州淶水縣東。又南入保定府定興縣畍,至縣南爲白溝河。又東南逕容城縣東北。又東逕新城縣南。又東南逕雄縣西。又東入保定縣界。非酈注舊迹也。从水來聲。洛哀切。一部。幷州浸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泥ní
注解:泥水。出北地郁郅北蠻中。北地郡郁郅,見前志。今甘肅慶陽府安化縣治,卽郁郅故城也。前志郁郅下曰:泥水,出北蠻夷中。泥陽下應注曰:泥水,出郁郅北蠻中。一統志曰:東河在安化縣東,卽白馬水也。元和志:延慶縣西臨白馬州。寰字記:白馬水,出北塞夷中。引水經注云洛川志逕尉李城東北,合馬嶺水,號白馬水。明統志:東河來自沙漠,至安化城北,合懷安及靈溝水南流,至合水縣爲馬蓮河。東河及下流馬蓮河皆卽古泥水也。按馬蓮,卽馬嶺之轉語。从水尼聲。奴低切。十五部。按今字皆用爲塗泥字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湳nǎn
注解:西河美稷保東北水。宋本及集韵、類篇皆同。一本無北字。西河郡美稷,見前志。今蒙古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東南有漢美稷故城,在故勝州之西南也。檀弓注曰:保縣邑小城。保堡古今字。水經注河水篇曰:河水,又南,樹頽水注之。河水,又左,得湳水口,水出西河郡美稷縣,東南流。又東南流入長城東,鹹水入之。又東南渾波水注之。又東逕西河富昌縣故城南。又東流入於河。按漢富昌城在鄂爾多斯在翼前旗界。湳水,未審今鄂爾多斯何水也。从水南聲。乃感切。古音在七部。酈曰:羌人因湳水爲姓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漹yān
注解:漹水。出西河中陽北沙,南入河。北沙、水經注引作之西。西河郡中陽,二志同。戴先生曰:水經:河水,南過西河圁陽縣東。又南過離石縣西。又南過中陽縣西。又南過土軍縣西。據地望考之,中陽西濵河,當在今汾州府寧鄉縣境,趙世家秦取我西都及中陽是也。道元乃云中陽故城在東,東翼汾水,不濵於河也。元和志於孝義縣下云:魏移西河郡中陽於今理。此條可證明水經之中陽其所本之書,道元偶失檢。道元汾水篇注所言鄔澤北起大陵,南接鄔,正今平遙之西,孝義之東,介休之北,最爲洿下。汾川轉徙不常之地。說文之漹水乃入河,非入汾。漢中陽西濱黃河,說文亦一證。道元就漹字與鄔字牽合,謂漹水卽鄔澤,謬矣。玉裁按:漹水今未得其證。从水焉聲。乙乾切。十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涶tuō
注解:河津也。在西河西。河津名涶,猶浢津、孟津也。在西河西,謂在西河郡之西。今未詳其地。从水𡍮聲。土禾切。十七部。按口部以爲𠾊重文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㶛yú
注解:㶛水也。未詳。从水旟聲。以諸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洵xún
注解:濄水出也。各本誤作過水中也,今正。釋水曰:水自濄出爲洵。大水溢出别爲小水之名也。水經注引字林曰:洵,濄水也。經有假借洵爲均者,如洵直且侯是也。有假爲恂者,如洵美且都,洵訏且樂是也。有假爲夐者,如于嗟洵兮,卽韓詩之于嗟夐兮是也。有假有爲泫者,國語無洵涕是也。从水旬聲。相倫切。十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涻shè
注解:涻水。水名。出北嚻山,入卬澤。卬,俗本作邙,誤。今依舊抄繫傳本。北山經曰:鉤吾之山,又北三百里曰北嚻之山,涔水出焉。而東流注於卬澤。許所據涔作涻,如柘作樜,䬅作劦,皆與今本不同也。其地未詳。从水舍聲。始夜切。古音在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㲽niàn
注解:㲽水也。集韵、類篇引說文有出上黨三字。又沴㲽與淟涊同。沴㲽,溼相箸也。亦垢濁也。从水刃聲。乃 見切。古音在十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淔chì
注解:淔水也。集韵、類篇曰:出潁川。从水直聲。恥力切。一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淁qiè
注解:淁水也。从水妾聲。七接切。八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涺jū
注解:涺水也。从水居聲。九魚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𣽍jì
注解:𣽍水也。从水臮聲。其冀切。十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沋yóu
注解:沋水也。廣韵曰:在高密。按葢卽左傳尤水,上文之治水也。从水尤聲。羽求切。古音在一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洇yīn
注解:洇水也。从水因聲。此字玉篇及小徐皆作涃,困聲。廣韵洇涃竝收。集韵、類篇引說文互異。而今存宋本皆作洇,因聲,於眞切。毛斧季改爲困聲,苦頓切,非是。十一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淉ɡuǒ
注解:淉水也。从水果聲。古火切。十七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溑suǒ
注解:溑水也。从水𧴪聲,讀若瑣。穌果切。在十七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浝mánɡ
注解:浝水也。从水尨聲。莫江切。九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㳶nǒu
注解:㳶水也。从水乳聲。乃后切。四部。或以爲酒醴維醹之醹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汷zhōnɡ
注解:汷水也。廣韵、集韵皆曰在襄陽。从水𠂂聲。𠂂,古文終。職戎切。九部。古文終,見仌部。〖注〗夂,古文終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洦pò
注解:淺水也。顏氏家訓曰:遊趙州,見栢人城北有一小水,土人亦不知名。後讀城西門徐整碑云:洦流東指。案說文此字古泊字也。泊,淺水貌。此水無名,直以淺貌目之,或當卽以洦爲名乎。玉裁按顏書今本譌誤,爲正之,可讀如此。說文作洦,隷作泊,亦古今字也。犬部狛字下云:讀若淺泊。淺水易停,故泊又爲停泊。淺作薄,故泊亦爲厚薄字。又以爲憺怕字。今韵以泊入鐸,以洦入陌,由不知古音耳。但上下文皆水名,此字次第不應在此,葢轉寫者以從百從千類之。从水百聲。匹白切。按當作旁各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汘qiān
注解:汘水也。从水千聲。倉先切。十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洍sì
注解:洍水也。从水𦣝聲。詳里切。一部。《詩》曰:“江有洍。”此葢三家詩。下文引江有汜,則毛詩也。云汜水别復入水也,而證以江有汜,此言轉注也。云洍水名,而證以江有洍,此言假借也。引書作𡚽,𤊾席皆此例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澥xiè
注解:郣澥,海之別也。宋本作郣。今本及集韵、類篇皆作勃。别下宋本、葉本、趙本、五音韵譜、類篇、集韵皆無名字,毛斧季妄增之,然文𨕖注已誤多矣。毛詩傳曰:沱,江之别者也。海之别猶江之别。勃澥屬於海,而非大海。猶沱屬於江,而非大江也。說文或言屬,或言别。言屬而别在其中,言别而屬在其中。此與稗下云禾别正同。周禮注:州黨族閭比者,鄉之屬别。則屬别竝言也。漢書子虛賦音義曰:勃澥,海别枝也。齊都賦注曰:海旁曰勃,斷水曰澥。潛丘劄記曰:今海自山東登州成山折而西,逕寧海州、福山、蓬萊、招遠縣。又西逕萊州、掖縣、昌邑、濰縣。又西逕靑州、壽光、樂安、諸城縣北界,折而西北,逕濟南、利津、霑化、海豐縣。又北逕直隷、河閒、鹽山、滄北、靜海縣東界。又北至天津衞。折而東逕順天、寶坻、豐潤縣,又東逕永平、灤州、樂亭、盧龍、昌黎縣。又東出山海關、逕遼東、寧遠、廣寧衞南界,折而南,逕海、葢、復、金四衞西界。又折而東,逕金州南界,有旅順口,南與登州海口相對,皆謂之勃海。太史公多言勃海。河渠書謂永平府之勃海也。封禪書謂登、萊兩府之勃海也。蘇秦列傳指天津衞之海言。朝鮮列傳指海之在遼東者言。勃海之水大矣,非專謂近勃海郡者也。玉裁按:此於大海爲别枝。从水解聲。胡買切。十六部。一說澥即澥谷也。集韵、類篇皆作一曰澥谷也五字,此别一義也。律歴志曰:黃帝使泠綸,自大夏之西,昆侖之陰,取竹之解谷。孟康曰:解,脫也。谷,竹溝也。取竹之脫無溝節者也。一說昆侖之北谷名也。按漢書解谷,說文作澥,廣韵作嶰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海hǎi
注解:天池也。見莊子消搖游。㠯納百川者。爾雅:九夷、八狄、七戎、六蠻,謂之四海。此引伸之義也。凡地大物博者,皆得謂之海。从水每聲。呼改切。一部。按海篆當與澥相屬,各本誤廁漠篆後,今正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漠mò
注解:北方流沙也。漢書亦假幕爲漠。一曰淸也。毛詩傳曰:莫莫言淸靜。从水𦱤聲。慕各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溥pǔ
注解:大也。見釋詁。从水尃聲。滂古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𤃷ǎn
注解:水大至也。水大,廣韵作大水。从水闇聲。乙感切。七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洪hónɡ
注解:洚水也。堯典、咎繇謨皆言洪水。釋詁曰:洪,大也。引伸之義也。孟子以洪釋洚,許以洚釋洪,是曰轉注。大壑曰谼,字亦作洪。从水共聲。戸工切。九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洚jiànɡ
注解:水不遵道。孟子滕文公篇。書曰:洚水警予。洚水者,洪水也。告子篇:水逆行謂之洚水。洚水者,洪水也。水不遵道,正謂逆行。惟其逆行,是以絕大。洚洪二字義實相因。一曰下也。此别一義。洚與夅降音義同。从水夅聲。戸工切。又下江切。九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衍yǎn
注解:水朝宗于海皃也。鉉無皃字,非。海𣶃之來,旁推曲暢。兩厓渚涘之閒不辨牛馬,故曰衍。引伸爲凡有餘之義,假羡字爲之。从水行。洐字水在旁。衍字水在中。在中者,盛也,會意。以淺切。十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𣶃cháo
注解:水朝宗于海也。禹貢:荆州,江漢朝宗于海。鄭以周禮春見曰朝,夏見曰宗釋之。古說則謂潮也。論衡書虛篇辨子胥驅水爲濤事曰:天地之性,上古有之。經江漢朝宗于海,唐虛之前也。又曰:濤之起也,隨月盛衰。小大、滿損不齊同。虛翻注易習坎有孚曰:水行往來,朝宗于海,不失其時,如月行天。注行險而不失其信曰:水性有常,消息與月相應。皆與許說合。朝宗于海者,謂彼此相迎受。洚水之時,江漢不順軌,不與海通,海𣶃不上。至禹治之,江漢始與海通。於楊州曰:三江旣入,謂江漢之入海也。於荆州曰:江漢朝宗于海。謂海𣶃上達,直至荆州也。江漢之水下赴,海𣶃上迎,呼吸相通,恩禮相受。二州之文相爲表裏。古說如是。朝宗于海,謂海水來朝見尊禮也。从水,朝省。會意。隷不省。直遙切。二部。按說文無濤篆,葢濤卽𣶃之異體。濤古當音稠。𣶃者,𦩻聲,卽舟聲。文𨕖注引倉頡篇濤,大波也。葢𣶃者古文,濤者秦字。枚乘七發觀濤卽爲觀𣶃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濥yǐn
注解:水脈行地中濥濥也。濥濥動貌。寅下曰:正月陽氣動,泉欲上出,髕寅於下也。淮南天文訓曰:指寅則萬物螾。注:螾,動生貌。皆其義也。江賦曰:潛演之所汨淈。蜀都賦曰:濥以潛沫。劉注:水潛行曰濥。此二水伏流,故曰濥。按今文𨕖作演,誤。从水夤聲。弋刃切。十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滔tāo
注解:水漫漫大皃。堯典:浩浩滔天。按漫漫當作曼曼。許書無漫字。从水舀聲。土刀切。古音在三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涓juān
注解:小流也。凡言涓涓者,皆謂細小之流。从水肙聲。古懸切。十四部。《爾雅》曰:“汝爲涓。”見釋水。亦大水溢出别爲小水之名也,郭本作濆,葢非。濆,水厓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混hùn
注解:豐流也。盛滿之流也。孟子曰:源泉混混。古音讀如衮,俗字作滚。山海經曰:其源渾渾泡泡。郭云:水濆涌也。衮咆二音。渾渾者,假借渾爲混也。今俗讀戸衮、胡困二切。訓爲水濁,訓爲雜亂,此用混爲溷也。說文混、溷義别。从水昆聲。胡本切。十三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潒dànɡ
注解:水潒瀁也。瀁者,古文爲漾水字,隷爲潒瀁字,是亦古今字也。潒、瀁,曡韵字。搖動之流也。今字作蕩漾。从水象聲,讀若蕩。徒朗切。十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漦chí
注解:順流也。順下之流也。釋言曰:漦,盝也。盝同漉酒之漉。國語、史記龍漦。韋昭曰:漦,龍所吐沫。按龍沫必徐徐漉下,故亦謂之漦。一曰水名。未詳。从水𠩺聲。俟甾切。一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汭ruì
注解:水相入皃。皃,各本作也,今依玉篇、廣韵正。上下文皆水皃,則皃字是也。水相入皃者,汭之本義也。周禮職方之汭,卽漢志右扶風汧縣之芮,水名也。大雅之汭,亦作芮。毛云:水厓也。鄭云:汭之言内也。尚書嬀汭、渭汭,某氏釋爲水北。雒汭,某氏釋爲雒入河處。左傳漢汭、渭汭、雒汭、滑汭,杜氏或云水内也,或云水之隈曲曰汭,大意與大雅鄭箋相近。鄭箋之言云者,謂汭卽内也。凡云某之言某,皆在轉注假借閒。从水内,與枘同意。内亦聲。而銳切。十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潚sù
注解:深淸也。謂深而淸也。中山經曰:澧沅之風交潚湘之浦。水經注湘水篇曰:二𡚱出入潚湘之浦。潚者,水淸深也。湘中記云:湘川淸照五六丈,下見底石,如樗蒲矢,五色鮮明。是納潚湘之名矣。據善長說,則潚湘者猶云淸湘。其字讀如肅,亦讀如蕭。自景純注中山經云潚水今所在未詳,始别潚湘爲二水。俗又改潚爲瀟,其謬日甚矣。詩鄭風:風雨潚潚。毛云:暴疾也。羽獵賦:風廉雲師,吸嚊潚率。二京賦:飛䍐潚箾。思玄賦:迅猋潚其媵我。義皆與毛傳同。水之淸者多駛。方言云:淸,急也。是則說文、毛傳二義相因。从水肅聲。子叔切。按子字疑誤。廣韵息逐切。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演yǎn
注解:長流也。演之言引也,故爲長遠之流。周語注曰:水土氣通爲演。引伸之義也。一曰水名。未詳。从水寅聲。以淺切。古音在十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渙huàn
注解:𢿨流也。各本作流散,今正。分散之流也。毛詩曰:渙渙,春水盛也。周易曰:風行水上渙。又曰:說而後散之,故受之以渙。渙者,離也。从水奐聲。呼貫切。十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泌bì
注解:俠流也。俠者,甹也。三輔謂輕財者爲甹。俠流者,輕快之流,如俠士然。魏都賦李注引駃流,非善本。陳風:泌之洋洋。毛曰:泌,泉水也。上林賦曰:偪側泌瀄。司馬彪曰:泌瀄,相楔也。邶風:毖彼泉水。毛曰:泉水始出,毖然流也。毖卽泌之假借字。从水必聲。兵媚切。古音必,在十二部。郭樸音筆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活ɡuō
注解:流聲也。衛風:北流𣴠𣴠。毛傳曰:𣴠𣴠,流也。按傳當作流貌。其音戸括切。引伸爲凡不死之稱。邶風:不我活兮。孟子民非水火不生活是也。許書當亦本作流貌,淺人妄改竄之耳。从水𠯑聲。古活切。按古當作戸,戸,活當作括。衛風音義曰如字,是也。十五部。𣿛,𣴠或从𦕾。此字當是旣改貌爲聲,讀古活切。乃製此字,非許書本有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湝jiē
注解:水流湝湝也。小雅:淮水湝湝。毛曰:湝湝,猶上文湯湯也。廣雅曰:湝湝,流也。从水皆聲。古諧切。十五部。一曰湝,水寒也。此依宋本。《詩》曰:“風雨湝湝。”今鄭風衹有風雨淒淒。邶風傳曰:淒,寒風也。許引詩證寒義,所據與今本異,或是兼采三家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泫xuàn
注解:湝流也。湝當作潛,字之誤也。檀弓曰:孔子泫然流涕。魯語:無洵涕。韋曰:無聲涕出爲洵涕。按洵者,泫之假借字也。文𨕖詩曰:花上露猶泫。从水玄聲。胡畎切。古音在十二部。上黨有泫氏縣。上黨郡泫氏,二志同。音工懸反。今山西澤州府高平縣治卽漢泫氏故縣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淲biāo
注解:水流貌。小雅:滮池北流。毛曰:滮,流貌。从水,彪省聲。隷不省。皮彪切。三部。《詩》曰:“淲池北流。”池,宋本作沱,非是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淢yù
注解:疾流也。急疾之流也。江賦:測淢濜溳。是其義也。毛詩:築城伊淢。假借淢爲洫也。从水或聲。于逼切。一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瀏liú
注解:流淸貌。鄭風曰:潧與洧,瀏其淸矣。毛曰:瀏,深貌。謂深而淸也。釋名曰:綠瀏也。荆泉之水,於上視之,瀏然綠色。此似之也。从水劉聲。力久切。三部。《詩》曰:“𤄉其淸矣。”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濊huò
注解:礙流也。有礙之流也。衛風:施罛濊濊。毛曰:罛,魚罟。濊濊,施之水中。按施罟而水仍流,故曰礙流。礙流者,言礙而不礙也。韓詩云流貌,與毛許一也。濊又訓多水貌。司馬相如傳。湛恩汪濊。从水歲聲。各本篆作濊,云薉聲,今正。呼括切。十五部。按釋文不云說文作𤃴。證一。玉篇瀏濊二字相連,與說文同。濊下云呼括切,水聲。又於衛、於外二切,多水貌。不云有二字。證二。廣韵十三未,濊,水聲。𤃴上同。證三。類篇:濊又呼括切,礙流也。引詩施罟濊濊。證四。是知妄人改礙流之字爲𤃴,而别補濊篆於部末,云水多貌,呼會切。不知部末至澒萍等篆已竟,水多非其次也,今𠜂正。《詩》云:“施罟濊濊。”罟當作罛。濊濊,今本作𤃴𤃴,大繆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滂pānɡ
注解:沛也。小雅曰:俾滂沱矣。从水旁聲。普郞切。十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汪wānɡ
注解:深廣也。謂深而又廣也。後漢書:叔度汪汪若千頃陂。江賦:澄澹汪洸。晉語曰:汪是土也。韋云:汪,大貌。从水㞷聲。俗作汪。烏光切。十部。一曰汪,池也。左傳:祭仲殺雍糾。尸諸周氏之汪。杜云:汪,池也。通俗文曰:停水曰汪。按今俗語謂小水聚曰汪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漻liáo
注解:淸深也。謂淸而深也。南都賦曰:漻淚淢汨。按李善引韓詩内傳:漻,淸貌也。葢鄭風毛作瀏,韓作漻,許謂二字義别。今文𨕖注内字譌外。从水翏聲。洛蕭切。古音在三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泚cǐ
注解:淸也。此本義也。今詩新臺有泚,毛曰:泚,鮮明貌。此假泚爲玼也。从水此聲。千禮切。十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況kuànɡ
注解:寒水也。未得其證。毛詩常棣、桑柔、召妟皆曰:兄,滋也。矢部矤下曰:兄詞也。古矧兄、比兄皆用兄字,後乃用況字。後又改作况,作况。从水兄聲。許訪切。十部。〖注〗𡶢,古文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沖chōnɡ
注解:涌繇也。繇、搖,古今字。涌,上涌也。搖,旁搖也。小雅曰:攸革沖冲。毛云:沖沖,垂飾貌。此涌 搖之義。豳風傳曰:沖沖,𨯳冰之意,義亦相近。召南傳曰:忡忡,猶衝衝也。忡與沖聲義皆略同也。凡用沖虛字者,皆盅之假借。老子:道盅而用之。今本作沖是也。尚書沖人,亦空虛無所知之意。从水中聲,讀若動。直弓切。九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汎fàn
注解:浮皃。皃當作也。邶風:汎彼栢舟。毛曰:汎,流貌。廣雅曰:汎汎,氾氾,浮也。从水凡聲。孚梵切。按古音在七部,如風字亦凡聲也。上林賦汎淫爲曡韵,音轉爲扶弓反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沄yún
注解:轉流也。囘轉之流,沄沄然也。釋言曰:沄,沆也。郭云:水流漭沆。从水云聲,讀若混。按沖讀若動,沄讀若混者,古音動混不同今音也。王分切。十三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浩hào
注解:澆也。按澆當作沆,字之誤也。澆者,𣵽也。𣵽非浩義。沄浩沆同義,而又雙聲,故三篆相聯。从水吿聲。胡老切。古音在三部。《虞書》曰:虞當作唐。“洪水浩浩。”堯典洪水與浩浩不相屬爲句,檃栝舉之耳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沆hànɡ
注解:莽沆,大水也。西京賦:滄池漭沆。薛云:漭沆猶洸潒,亦寬大也。南都賦:漭沆洋溢。吳都賦、海賦皆云沆瀁。羽獵賦云沆茫。義皆同。从水亢聲。胡朗切。十部。一曰大澤貌。風俗通山澤篇曰:傳曰沆者,莽也。言其平望莽莽,無涯際也。沆澤之無水,斥鹵之類也。今俗語亦曰沆。水經注巨馬河篇曰:巨焉水,又東徑督亢澤,荆軻轉之督亢地圖也。引風俗通沆莽也云云。是則沆通作亢矣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泬jué
注解:水從孔穴疾出也。从水穴。釋水曰:氿泉穴出。按此會意字。其韓詩之回泬,楚辭之泬寥皆假借也。穴亦聲。呼穴切。十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濞pì
注解:水暴至聲。上林賦:滂濞沆漑。司馬彪曰:滂濞,水聲也。洞蕭賦:澎濞慷慨,一何壯士。高唐賦:濞洶洶其無聲。按滂濞雙聲。澎與滂同。从水鼻聲。匹備切。十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灂zhuó
注解:水之小聲也。古書多瀺灂連文。瀺,士湛反。灂,士卓反。雙聲字。高唐賦:巨石溺溺之瀺灂。注引埤蒼瀺灂,水流聲貌。上林賦:瀺灂霣隊。司馬貞引說文水之水聲也。李善引字林瀺灂,小水聲也。疑說文本有二篆。上云水之小聲也。从水毚聲。下云瀺灂也。从水爵聲。全書之例如此。單用灂字者,江賦漰湱澩灂,謂大波相激之聲。从水爵聲。士角切。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潝xī
注解:水流疾聲。上林賦:汩㴔漂疾。㴔,郭音許立反。然則卽潝字也。小雅:潝潝訿訿。釋訓云:莫供職也。从水翕聲。許及切。七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滕ténɡ
注解:水超踊也。踊依韵會本从足。超、踊皆跳也。跳,躍也。小雅:百川沸騰。毛曰:沸,出。騰,乘也。騰者,滕之假借。玉篇引百川沸滕。周易滕口說。引伸之義。从水𦩎聲。徒登切。六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潏jué
注解:涌出也。上林賦:潏潏淈淈。李善皆引說文證之。應劭、晉灼注上林賦云:潏,涌出聲也。江賦:潏湟淴泱。南都賦:𣳚滑瀎憰,潛㕎洞出。一曰水中坻,人所爲,爲潏。釋水曰:小沚曰坻。人所爲爲潏。一曰潏,水名,在京兆杜陵。京兆尹杜陵,二志同。故城在今陜西西安府咸寧縣東南。潘岳關中記曰:涇渭霸滻豐鎬澇潏。上林所謂八川分流也。師古上林賦注曰:地理志鄠縣有潏水,北過上林苑入渭,而今之鄠縣則無此水。許愼云:潏水在京兆杜陵。此卽今所謂沈水。從皇子陂北流。經昆明池入渭者也。葢爲字或从水旁穴,與沈字相似,俗人因名沈水乎。按水經注渭水,又東北逕渭城南,有沈水自南注之,亦謂是水謂潏水也。故呂忱曰潏水出杜陵縣,亦曰高都水,王氏五侯壞決高都是也。是則當酈時已名沈水。小顏推求其故,殆因潏之聲誤爲泬,泬之字誤爲沈,由俗人不識泬字,遂名之沈水。沿譌積習,往往如此。小顏之說善矣。而戴先生挍水經注乃𧗊改沈水爲泬水,則又無以證古今之異名同實。且使小顏之前固泬水,則小顏何不顯證之而作疑辭乎。一統志:今潏水在西安府長安縣南,源出南山,自咸寧縣界流入,又西北入渭水。○按酈注沈水,沈葢沇字之誤。李善注上林賦曰:潏水出杜陵。今名沇水。自南山黃子陂西北流經至昆明池入渭。司馬貞注上林語全同。亦作今名沇水。(單行索隱如此)沇從允聲,余準切。潏矞聲,食聿切。二字相爲雙聲曡韵。唐初呼沇水,字異而音實同耳。小顏與李善同時,其注漢書葢亦本作今所謂沇水,轉寫作沈字,由俗書沈字似沇也。惟小顏不知潏沇同聲,而指爲泬字之誤,是爲無稽之談。集韵:沇庾準切,水名。謂潏水也。若沇水東流爲泲,則讀以轉切矣。从水矞聲。古穴切。十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洸ɡuānɡ
注解:水涌光也。江賦曰:澄澹汪洸。又曰:流映揚焆。謂涌而有光也。邶風曰:有洸有潰。毛曰:洸洸,武也。潰潰,怒也。大雅:武夫洸洸。毛曰:洸洸,武貌。此引伸假借之義。从水光,光亦聲。古黃切。十部。《詩》曰:“有洸有潰。”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波bō
注解:水涌流也。左傳:其波及晉國者。莊子:夫孰能不波。皆引伸之義也。又假借爲陂字,見漢書。从水皮聲。博禾切。十七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澐yún
注解:江水大波謂之澐。專謂江水也。玉裁昔署理四川南谿縣,攷故碑,大江在縣,有揚澐灘。从水雲聲。王分切。十三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瀾lán
注解:大波爲瀾。魏風:河水淸且漣猗。釋水引作灡,云大波爲灡。毛傳云:風行水成文曰漣。按傳下文云:淪,小風水成文。則澜爲大可知,與爾雅無二義也。凡瀾漫當作此瀾字。从水闌聲。洛千切。十四部。漣,瀾或从連。古闌連同音,故瀾漣同字。後人乃别爲異字義異音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淪lún
注解:小波爲淪。魏風:河水淸且淪猗。釋水曰:小波爲淪。毛傳曰:小風水成文,轉如輪也。韓詩曰:從流而風曰淪。釋名曰:淪,倫也。水文相次,有倫理也。从水侖聲。力迍切。十三部。《詩》曰:“河水淸且淪猗。”猗,各本作漪,今正。毛詩漣猗、直猗、淪猗,猗與兮同。漢石經魯詩殘碑作兮可證。後人妄加水作漪,吳都賦乃有刷盪漪瀾,濯明月於漣漪之句,其繆甚矣。一曰𣳚也。微子篇:今殷其淪喪。某氏曰:淪,𣳚也。按釋言:淪,率也。小雅:淪胥以鋪。此以淪爲率之假借也。古率讀如律,於淪雙聲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漂piāo
注解:浮也。謂浮於水也。鄭風:風其漂女。毛曰:漂猶吹也。按上章言吹,因吹而浮,故曰猶吹。凡言猶之例視此。漂潎,水中擊絮也。莊子曰洴澼。从水𤐫聲。匹消切。又匹妙切。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浮fú
注解:汎也。各本汎作氾,今正。木華海賦:浮天無岸。李注引說文浮,汎也。按上文云汎,浮也。是汎浮二字互訓,與氾濫二字互訓義别。汎浮二篆當類廁,今本多非許之舊。从水孚聲。縛牟切。三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濫làn
注解:氾也。謂廣延也。商頌、左傳皆云:賞不僭,㓝不濫。魯語:濫於泗淵。皆其引伸之義。从水監聲。盧𦗪切。八部。一曰濡上及下也。此因濫與淋聲近。淋訓以水𣵽,則濫訓略同。《詩》曰:“𧥑沸濫泉。”觱,小徐作滭。此詩、小雅、大雅皆有之。今作檻泉者,字之假借也。毛曰:觱沸,泉出貌。檻泉,泉正出也。濫泉由小以成大,故偁以證氾義。一曰淸也。此又别一義,與濫葢相反而相成也者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氾fàn
注解:濫也。玄應引此下有謂普博也四字。楚辭卜居:將氾氾若水中之鳧乎。王逸云:氾氾,普愛衆也。若水中之鳧,羣戲遊也。論語:汎愛衆。此假汎爲氾。从水㔾聲。孚梵切。七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泓hónɡ
注解:下深貌。下深謂其上似淺陿,其下深廣也。楊子:其中宏深,其外肅括。月令:其器閎。鄭云:閎謂中寬,象土含物。泓之義略同。从水弘聲。烏宏切。古音在六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湋wéi
注解:回也。以曡韵爲訓。从水韋聲。羽非切。十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測cè
注解:深所至也。深所至謂之測,度其深所至亦謂之測。猶不淺曰深,度深亦曰深也。今則引伸之義行而本義隱矣。呂覽:昏乎其深而不測。高云:測,𧗊也。此本義也。考工記:桼欲測。鄭云:測猶淸也。此引伸之義也。从水則聲。初側切。一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湍tuān
注解:疾瀨也。瀨,水流沙上也。疾瀨,瀨之急者也。趙注孟子曰:湍者,圜也。謂湍湍縈水也。趙語爲下文決東決西張本。从水耑聲。他耑切。十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淙cónɡ
注解:水聲也。水聲淙淙然。从水宗聲。藏宗切。九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激jī
注解:水礙衺疾波也。當依衆經音義作水流礙邪急曰激也。水流不礙則不衺行,不衺行則不疾急。孟子:激而行之,可使在山。賈子曰:水激則旱兮,矢激則遠。从水敫聲。吉歴切。古音在二部。一曰半遮也。此亦有礙之意。與徼、邀音義略同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洞dònɡ
注解:疾流也。此與辵部迵、馬部駧音義同。引伸爲洞達,爲洞壑。从水同聲。徒弄切。九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𤄫fān
注解:大波也。从水旛聲。孚袁切。十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洶xiōnɡ
注解:洶洶涌也。各本無洶洶字,今依高唐賦注補。相如賦曰:洶涌滂㵒。左思賦曰:濞焉洶洶。楊雄賦曰:洶洶旭旭,天動地岋。从水匈聲。許拱切。九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涌yǒnɡ
注解:滕也。滕,水超踊也。二篆宜相連,今本葢非古也。从水甬聲。余隴切。九部。一曰涌水,在楚國。左傳莊十八年:閻敖遊涌而逸,楚子殺之。杜曰:涌水在南郡華容縣。華容,今湖北荆州府監利縣地。涌水在今江陵縣東南,自監利縣流入夏水支流也。水經曰:江水,又東南當華容縣南,涌水入焉。酈云:水自夏水南通於江,謂之涌口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湁chì
注解:湁湒,𩰾也。上林賦:潏潏淈淈,湁潗鼎沸。索隱引周成雜字曰:湁潗,水沸之貌也。潗與湒同,湒又訓雨下,故不類廁於此。𩰾沸古今字。鼎沸者,言水之流如爨鼎沸也。按此葢引上林成語,如人部引徼𠊬受屈。今本奪鼎字。从水拾聲。丑入切。七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涳kōnɡ
注解:直流也。从水空聲。哭工切。又苦江切。九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汋zhuó
注解:激水聲也。从水勺聲。巿若切。古音在二部。釋名:汋,澤也。有潤澤也。自臍以下曰水腹。水汋所聚也。胞主以虛承汋也。葢皆借爲液字。又楚詞汋約,卽莊子淖約。井一有水,一無水,謂之瀱汋。見釋水。劉氏釋名說其義曰:罽,竭也。汋,有水聲汋汋也。然則瀱謂一無水,汋謂一有水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瀱jì
注解:井一有水,一無水,謂之瀱汋。从水罽聲。居例切。十五部。按釋水文已見上文,此但云瀱汋也已足,不當複舉。攷釋名作罽,不从水。說文當同之,瀱篆乃淺人所增耳。爾雅作瀱,亦非古本。罽訓竭,於音得之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渾hún
注解:溷流聲也。溷作混者誤。溷,亂也。酈善長謂二水合流爲渾濤。今人謂水濁爲渾。从水軍聲。戸昆切。十三部。一曰洿下也。洿下曰:一曰窊下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
标题:洌liè
注解:水淸也。案許書有洌冽二篆。毛詩有冽無洌。冽彼下泉傳云:冽,寒也。有冽氿泉傳云:冽,寒意。二之日凓冽傳云:凓冽,寒氣也。皆不从水。東京賦:玄泉洌淸。薛曰:洌,淸澄皃。从水𠜊聲。良薛切。十五部。《易》曰:“井𣸟,寒泉,食。”井九五爻辭。王云:絜也。崔憬云:淸且絜也。皆與許合。經云洌寒,故崔云旣寒且絜。〖注〗冽。𠜊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十一卷·水部